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英制裁中国企业答记者问
国际政治的牌桌上,又一记重拳落下。12月27日,中国商务部的一则通告,以罕见的坚定措辞,将英国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英方以所谓“涉俄”为由,悍然将11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。此举不仅是一国对他国企业的无理打压,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地缘政治表演,其幕后的动机与逻辑,远比表面说辞更加耐人寻味。
一、 “规则”的武器化:谁的规则?谁的国际法?
每当西方世界挥动制裁大棒,总习惯披上“国际规则”或“道德”的外衣。然而,此次英国的行动,恰恰暴露了其规则叙事的内在矛盾与虚伪性。中方已反复强调,在军民两用物项出口上实施着世界上最严格之一的管控体系,中俄之间的正常商贸往来,完全基于市场原则与国际贸易惯例。
英方的指控,缺乏确凿证据,更绕开了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的国际多边框架。这不禁让人发问:何时起,一国的国内法可以凌驾于国际共识之上,成为全球执法的依据?这种将“规则”武器化的行为,本质上是将国际法工具化、私有化,服务于特定国家的战略私利。它破坏的,正是全球治理赖以生存的基石——对共同规则的尊重与遵守。
二、 战略附庸还是独立玩家?英国脱欧后的身份焦虑
脱欧之后的英国,一直在全球舞台上寻求新的定位。紧紧跟随大西洋彼岸盟友的步伐,似乎成了其外交政策的一条捷径。此次对华制裁,时机与理由都显得如此“巧合”,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政治协调。
这背后折射出的,或许是英国在“全球英国”口号下的身份焦虑。是成为一个拥有独立判断力的全球性力量,还是彻底沦为某一大国的战略附庸?选择在此时对华展示强硬,更像是一种向特定阵营递交“投名状”的行为。然而,这种以牺牲对华务实合作关系为代价的站队,是否真正符合英国的长远国家利益?
当英国内部正面临经济增长乏力、民生成本飙升的严峻挑战时,其政府却将精力耗费在万里之外的地缘政治博弈上,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战略选择。
三、 制裁的代价:谁在为政治操弄买单?
每一次制裁的出台,都是一把双刃剑。英方此举,直接损害的是这11家中国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,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与业务将面临无端冲击。但受伤的,绝不仅仅是中国企业。
中英两国经济结构高度互补,在绿色能源、金融服务、科技创新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。人为设置障碍,破坏的是两国企业界长期积累的互信,扰乱的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。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,任何一环的断裂都会产生连锁反应。
最终为这场政治操弄买单的,将是两国乃至全球期待合作共赢的广大企业与消费者。英国商界对此的忧虑之声,伦敦的决策者们是否真正听入耳中?
四、 中方的回应:从克制到坚定的信号转变
中国商务部的回应,语气之坚决,立场之鲜明,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。这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:面对任何无端打压与单边霸凌,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,必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。
从过去的侧重交涉与沟通,到如今明确要求英方“立即纠正错误”、“撤销制裁”,这种措辞的变化,反映了中国在应对国际复杂挑战时,策略更加成熟,工具箱更加丰富。中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,任何外部势力都不要低估这份决心。
五、 超越制裁:全球南方视角下的秩序重构
英国此举,在广大“全球南方”国家眼中,或许又是一场熟悉的西方双标戏码。当涉及自身利益时,西方可以大谈“自由贸易”与“市场开放”;而当其他国家的发展触及其传统势力范围或战略优势时,制裁、封锁、污名化便会接踵而至。
这种赤裸裸的霸权行径,正在加速全球南方国家的觉醒。它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,依附于由少数国家定义的“基于规则的秩序”并非出路。建立更加公正、平等、包容的多极化国际秩序,才是未来的方向。中国在此事件中的立场,不仅是在捍卫自身利益,也是在为所有渴望公平国际环境的国家和地区发声。